心源性休克(暫無)
心源性休克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一般治療包括一定臥床休息,采用心源性休克臥位,鎮(zhèn)靜,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止痛,供氧,擴充血容量,對癥處理和支持療法,立即建立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等,現(xiàn)著重敘述以下治療措施。
(1)止痛:急性心肌梗死時心前區(qū)劇痛可加重病人的焦慮狀態(tài),乃至引起冠脈痙攣,刺激兒茶酚胺分泌,使心率增快,心臟做功增加,并可引起心律失常。應用止痛劑時必須密切觀察病情,止痛后病人血壓可能回升,但必須警惕這些藥物可能引起的副反應,包括低血壓、惡心、嘔吐、呼吸遏制、缺氧和二氧化碳張力增高以及心動過緩等,因此,應摸索既能止痛又不引起嚴重副反應的較好劑量。止痛劑的劑量應根據(jù)疼痛程度、病情及個體差異而定。劇痛者可用嗎啡3~5mg加于5%葡萄糖液20~40ml緩慢靜注,必要時5~15min后重復上述劑量,有效后改為皮下或靜脈滴注(500ml輸液中加5~10mg);哌替啶劑量為25mg加于5%葡萄糖液20~40ml內(nèi)緩慢靜注。一般疼痛應采用皮下注射嗎啡5~10mg或哌替啶50~100mg,必要時隔2~4h后再重復給藥。
在應用止痛劑的同時,可酌情應用鎮(zhèn)靜藥如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等,既可加強止痛劑的療效,又能減輕病人的緊張和心理負擔。此外,心源性休克病人應一定臥床休息,可采用平臥位或心源性休克位,伴急性肺水腫者亦可采用半臥位。
(2)供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應常規(guī)吸氧和保持呼吸道通暢,以糾正低氧血癥,維持正?;蚪咏5难醴謮?,有利于縮小梗死范圍,改善心肌功能,減少心律失常,并可改善其他器官的缺氧,從而糾正代謝性酸中毒、改善微循環(huán)和保護重要臟器的功能。但長期吸入100%氧可致肺損傷,且可增加體循環(huán)血管的阻力及動脈壓,使心率減慢,心排出量降低。
(3)擴容療法(補充血容量):心源性休克病人均有血容量不足(包括一定或相對不足),約20%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由于嘔吐、出汗、發(fā)熱、使用利尿藥和進食少等原因,可導致血容量一定不足。盡管搶救措施千頭萬緒,應首先建立靜脈輸液通道,迅速補充有效血容量,以保證心排出量,這是糾正心源性休克關鍵措施之一。一般可優(yōu)選6%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靜脈滴注。該藥不僅能較快地擴充血容量,且能改善微循環(huán),防止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使靜脈回流量和心排出量增加;但過量易引起出血傾向、低蛋白血癥和心臟負荷過重。若無此藥也可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或平衡鹽液500ml靜滴。
心血管科疾病
- 肺動脈高壓
- 冠心病
- 射頻消融術
- 小兒心肌病
- 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
- 高血壓與腎病
- 起搏器植入
- 小兒心律失常
- 心律不齊
- 心絞痛
- 心臟病
- 心肌炎
- 風心病
- 風濕性心臟病
- 高血壓
- 高血脂
- 低血壓
- 冠狀動脈粥樣硬
- 變應性血管炎
- 擴張型心肌病
- 繼發(fā)性高血壓
- 竇性心律失常
- 肥厚型心肌病
- 心內(nèi)膜炎
- 缺血性心肌病
- 惡性高血壓
- 動脈栓塞
- 酒精性心肌病
- 冠狀動脈造影
- 高血壓病
- 心臟神經(jīng)癥
-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
- 川崎病
- 房顫
- 房間隔缺損
- 心包炎
- 心肌梗塞
- 心肌缺血
- 心力衰竭
- 心源性休克
- 血管肉瘤
- 早搏
- 直立性低血壓
- 腸系膜上動脈栓
- 腸系膜上動脈血
- 腸系膜上動脈壓
- 腸系膜上動脈綜
- 腸系膜上靜脈血
- 心內(nèi)其他
- 友情鏈接:
- 心源性休克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