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之活體組織檢查的3大分類
時間:2014-12-31來源:求醫(yī)網(wǎng)
不知道大家對活體組織檢查的了解有多少,活體組織檢查又被簡稱為“活檢”,也稱外科病理學檢查,簡稱“外檢”。是通過對病變組織及細胞形態(tài)的分析、識別,再結合肉眼觀察及臨床相關資料,做出各種疾病的診斷。但對一些疑難、罕見病例,還需要在上述的常規(guī)檢查基礎上,再通過組織化學、免疫組織化學、電子顯微鏡或分子生物學等技術進行輔助診斷?;顧z分為三類。
以下是關于病理科之活體組織檢查的3大分類的詳細介紹:
一、術前活檢
1、是指在治療性手術前或在其它治療(如放療、化療)前所做的活檢。一般是取一小部分病變組織(如病變小又位于體表者常常全取病變)送病理活檢,經(jīng)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需3-7天才能發(fā)診斷報告。
2、這種術前活檢的優(yōu)點是創(chuàng)傷較小,一般在門診即可做,絕大多數(shù)都能幫助臨床確診,使臨床對下一步制定治療方案有了確切的依據(jù)。
二、術中活檢
1、是指在治療性手術或探查性手術進行當中所做的活檢,一般在20-30分鐘內完成定性診斷,以便指導手術如何進行。應用最多的是快速冷凍制片技術,用不經(jīng)固定的新鮮標本,快速冷凍至零下18℃以下,進行切片、HE染色進行觀察診斷。
2、術中活檢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在手術進行當中,即能對性質不明的病變予以確診,使臨床能立即確定手術治療方案,避免再第二次進行治療性手術??僧吰涔τ谝灰?,患者免受二次手術,醫(yī)護人員可省去再一次手術的勞頓。其次,起到了為外科醫(yī)生安上了上百倍放大鏡作用,能知道病變侵犯多深,多遠,切緣有無瘤細胞等。
三、術后活檢
1、是指對治療性手術切除的病變及相關的組織、器官進行較全面的病理學檢查。與術前活檢不同的是切除送檢的常是全部病變并可伴有受累的或需擴大切除的組織器官,以及所屬的淋巴結等(如對惡性腫瘤的治療性手術)。
2、術后活檢的優(yōu)點是檢查全面細致,診斷更可靠,可進一步對疾病的治療及預后判定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據(jù)。其局限性是對于不適于手術治療的或手術中發(fā)現(xiàn)已不能切除的疾病不能進行全面診斷。盡管有相關規(guī)范,全面檢查取材,但由于有主、客觀局限性,也有1%左右的漏、誤診率。
以上就是關于病理科之活體組織檢查的3大分類的詳細介紹了,相信您通過介紹對病理科的活體組織檢查的已經(jīng)有了更深的了解與認識。活檢的組織病理學診斷一般過程是肉眼觀察送檢的標本→取材→(固定、包埋)→制成薄切片→進行蘇木素-伊紅(HE)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
查看更多關于病理科之活體組織檢查的3大分類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