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診斷狂犬病的方法
時間:2015-02-12來源:求醫(yī)網
人類患上狂犬病,大多數(shù)情況都是由于帶有病毒的動物咬傷從而引發(fā)感染的,一般潛伏期短的話,則在十天左右,長的話2年甚至更久,但一旦發(fā)病,病死率幾乎100%,狂犬病的診斷其實對于患者意義不大,由于本無良好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對于醫(yī)學研究或者死亡診斷而言有著一定的作用,本文為您介紹兩種診斷狂犬病的方法。
一、腦組織動物接種與檢查
均于患者死后進行,動物接種為將死者腦組織制成10%混懸液接種于小鼠腦內(2~3周齡的乳鼠較成年鼠為敏感),陽性者小鼠于6~8天內出現(xiàn)震顫、豎毛、尾強直、麻痹等現(xiàn)象,10~15天內因衰竭而死亡。死亡小鼠腦組織切片中可發(fā)現(xiàn)內氏小體。
以死者腦組織或咬人動物死亡后的腦組織作病理切片或壓片,用Seller染色及直接免疫熒光法檢查內氏小體,陽性率可達70%。
二、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檢測狂犬病毒核酸
為了能檢側大多數(shù)狂犬病毒和狂犬相關病毒,可選擇狂犬病毒核蛋白基因(N)中最保守區(qū)域設計引物:N1( )(587)5’-TTTTGAGACTGCTCCTTTTTG-3’(605),N2(-)(1029)5’-CCCATATAGCATCCTAC-3’(1013)。取腦組織或病毒感染細胞,先獲得病毒RNA。N1引物用于合成cDNA,然后進行PCR反應,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結果。
常規(guī)應做X線胸片、B超、心電圖、腦CT檢查。
查看更多關于兩種診斷狂犬病的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