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瘡(暫無)
治療疥瘡的方法都有哪些
一、疥瘡的西醫(yī)治療
患有疥瘡,一般外用10%硫黃軟膏(嬰幼兒5%硫黃軟膏)。治療前先用熱水和肥皂洗澡,然后擦藥,自頸以下,先搽皮損,后及全身,每日1-2次,連續(xù)3-4日為1療程。搽藥期間,不洗澡,不更衣,以保持藥效,徹底消滅皮膚和衣服上的疥螨。療程結束后,換用清潔衣服。兩周后還發(fā)現(xiàn)新發(fā)皮疹者,應再重復第二療程。
25%苯甲酸芐酯乳劑的殺蟲力強,又無刺激性,可每日搽藥1-2次,共2-3天,效果較好。
10% Lindane霜即r-666霜,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殺疥蟲藥。此劑不能用于嬰幼兒(10歲以下)、妊娠和哺乳婦女及有癲癇發(fā)作或其他神經疾患的病人。其用法為用10% r-666霜從頸部以下全身涂搽,24小時全部洗去,藥物不可觸及眼部及粘膜。
二、疥瘡的中醫(yī)治療
(一)辨證論治:
一般不需內服,若繼發(fā)感染者,宜疏風清熱利濕,用消風散(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荊芥、蒼術、石膏、甘草、木通)合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梔子、黃柏)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1.肌膚風熱證:皮膚水皰少,丘瘡疹多,壁厚液少,抓破干痂,瘙癢不已,久則皮膚干糙肥厚,舌紅,苔薄,脈浮或滑。疏風清熱潤燥。消風散加減。
2.濕熱毒蘊證:皮膚水皰多,丘皰疹泛發(fā),壁薄液多,破流脂水,浸淫濕爛,或膿皰疊起,或起紅絲、臖核腫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清熱化濕解毒。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3.蟲毒結聚證:陰莖、陰囊發(fā)生孤立的褐紅色硬節(jié),時時作癢,久難消散,舌淡紅,苔白,脈滑。殺蟲解毒。蘆苔丸加減。
(二)疥瘡的外治及其他治療:
1.大楓子肉500g熬油,研為糊,涂患處。10%百部配(百部、白酒)及雄黃膏(雄黃、氧化鋅、凡士林),外搽。
2.《外臺秘要》曾記載晉代葛洪治疥瘡方:"石硫黃無多少,研粉,以麻油或涂摩之",此法至今仍在應用。目前臨床常用5%~20%的硫黃軟膏,小孩用5%~20%,成人用10%~20%,若患者病史長,可用20%,但濃度不宜過高,否則易產生皮炎。亦可外搽一掃光或雄黃膏。
涂藥方法:先以花椒,地膚子煎湯外洗。一般先擦好發(fā)部位,再涂全身。每天早晚各涂1次,連續(xù)3次。第4天洗澡,換洗衣被,此為1個療程。一般治1~2個療程即愈。
皮膚科疾病
- 肛周濕疹
- 包皮過長
- 皮膚腫瘤
- 祛斑美容
- 過敏性皮膚病
- 痤瘡
- 小兒皮膚疾病
- 皮膚科疾病
- 黃褐斑
- 毛發(fā)移植
- 手汗癥
- 顏面潮紅
- 雞眼
- 日曬傷
- 腳氣
- 體癬
- 念珠菌病
- 汗管瘤
- 紫癜
- 毛囊炎
- 甲溝炎
- 黑痣
- 皮脂腺囊腫
- 多汗癥
- 胼胝
- 頭皮毛囊炎
- 掌跖膿皰病
- 癰
- 凍瘡
- 癢疹
- 結節(jié)性癢疹
- 天皰瘡
- 多形紅斑
- 萎縮紋
- 藥疹
- 黃色瘤
- 結節(jié)性血管炎
- 色素性蕁麻疹
- 尋常型牛皮癬
- 壓迫性蕁麻疹
- 連續(xù)性肢端皮炎
- 毛囊角化病
- 皮膚瘙癢
- 玫瑰糠疹
- 跖疣
- 股癬
- 過敏
- 人工性蕁麻疹
- 糜爛型腳氣
- 脫發(fā)嚴重
- 膿性指頭炎
- 奶癬
- 痣
- 干燥綜合征
- 淋巴管炎
- 暗瘡
- 白化病
- 白色糠疹
- 白癬
- 斑禿
- 瘢痕疙瘩
- 扁平疣
- 卟啉病
- 糙皮病
- 淀粉樣變病
- 多肌炎
- 蜂窩織炎
- 汗斑
- 汗皰疹
- 紅皮病
- 甲癬
- 甲周炎
- 腳癬
- 結節(jié)性紅斑
- 疥瘡
- 口周皮炎
- 口周濕疹
- 老年疣
- 老人斑
- 毛囊蟲病
- 膿皰瘡
- 皮肌炎
- 皮炎
- 千日瘡
- 丘疹
- 雀斑
- 妊娠癢疹
- 日光性皮炎
- 褥瘡
- 瘙癢癥
- 色汗癥
- 神經性皮炎
- 手癬
- 太田痣
- 外陰毛囊炎
- 外陰皮膚脂溢性
- 外陰色素痣
- 夏季皮炎
- 癬
- 尋常疣
- 疣
- 脂膜炎
- 足癬
- 友情鏈接:
- 疥瘡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