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治療蓋氏骨折
時間:2015-08-11來源:求醫(yī)網(wǎng)
Hughston報道的病例中,閉合復位治療結果的不良率達92%。為了獲得良好的前臂旋轉功能;避免下尺橈關節(jié)的紊亂,橈骨骨折必須解剖復位,因此,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幾乎是惟一的選擇。手術采用Henry切口,使用足夠長度和強度的鋼板固定橈骨骨折,鋼板置于橈骨掌面,術后應以短臂石膏前后托,或“U”形石膏固定前臂及腕于中立位3~4周,以便下尺橈關節(jié)周圍損傷的組織愈合,避免晚期下尺橈關節(jié)不穩(wěn)定,石膏去除后,積極進行功能鍛煉。
蓋氏骨折,牽引下復位并不困難,但維持復位的位置實屬不易,因有幾種力量牽扯橈骨的遠折段,使之再次移位,這便是Hughston(1957)提出的:
1.旋前方肌的收縮使橈骨遠折段向尺骨靠攏。
2.肱橈肌牽拉橈骨遠折段使之向近側短縮移位。
3.拇展肌及拇伸肌的收縮,使橈骨骨折的遠折段向尺側靠攏,向近側短縮移位。即使將腕關節(jié)于尺偏位石膏固定,以上幾種力量依然存在,因此閉合復位的成功率甚低,其治療結果極不理想。
4.復位是將蓋氏骨折后發(fā)生移位的蓋氏骨折斷端重新恢復正常或接近原有解剖關系,以重新恢復骨骼的支架作用。復位的方法有閉合復位和手術復位。
5.固定。蓋氏骨折復位后,因不穩(wěn)定,容易發(fā)生再移位,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將其固定在滿意的位置,使其逐漸愈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小夾板、石膏繃帶、外固定支架、牽引制動固定等,這些固定方法稱外固定。如果通過手術切開用鋼板、鋼針、髓內(nèi)針、螺絲釘?shù)裙潭?,則稱內(nèi)固定。
6.通過受傷肢體肌肉收縮,增加蓋氏骨折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蓋氏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縮,通過主動或被動活動未被固定的關節(jié),防止關節(jié)粘連、關節(jié)囊攣縮等,使受傷肢體的功能盡快恢復到蓋氏骨折前的正常狀態(tài)。
查看更多關于怎樣治療蓋氏骨折的相關常識>>
推薦閱讀
骨科疾病
- 骨腫瘤
- 骨創(chuàng)傷
- 骨科疼痛
- 骨科康復
- 骨質(zhì)疏松
- 肌肉勞損
- 骨科疾病
- 骨髓炎
- 頸椎病
- 骨髓纖維化
- 滑囊炎
- 橈神經(jīng)損傷
- 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
- 髕骨軟化癥
- 鎖骨骨折
- 肱骨骨折
- 股骨干骨折
- 骨炎
- 肌腱炎和腱鞘炎
- 橈骨小頭半脫位
- 髕骨骨折
- 高弓足
- 頸椎間盤突出癥
- 橈骨小頭骨折
- 髕骨脫位
- 成骨不全
- 恥骨炎
- 骶骨骨折
- 氟骨癥
- 蓋氏骨折
- 跟骨骨折
- 跟腱炎
- 骨刺
- 骨壞死
- 骨裂
- 骨囊腫
- 骨盆骨折
- 骨肉瘤
- 骨質(zhì)增生
- 髖臼骨折
- 肋骨骨折
- 顱底骨折
- 顱骨骨折
- 腕管綜合征
- 網(wǎng)球肘
- 膝內(nèi)翻
- 膝外翻
- 先天性斜頸
- 斜頸
- 隱性脊柱裂
- 跖骨骨折
- 指骨骨折
- 舟骨骨折
- 肘管綜合征
- 整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