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丙肝的發(fā)病病因及機制有哪些
時間:2015-10-13來源:求醫(yī)網(wǎng)
肝病在我們的生活十分常見,所以大家并不陌生,肝病對患者的傷害十分巨大,而且肝病的種類比較多,丙肝就是其中一種比較常見的肝病,很多人好奇丙肝的病因,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關于丙肝的知識。那么,造成丙肝的發(fā)病病因及機制有哪些?
一、丙肝的發(fā)病原因
HCV是經(jīng)血源性傳播的一類肝炎病毒,1989年美國的Chiron公司應用分子克隆技術率先將(HCV) cDNA克隆成功,HCV是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發(fā)現(xiàn)的第一個人類病毒,HCV屬披膜病毒科,其生物性狀,基因結構與黃病毒,瘟病毒近似,目前已確認HCV為含有脂質外殼的球形顆粒,直徑30~60nm,HCV基因組是一長的正鏈,單股RNA,長約9.5Kb,HCV基因組有一大的編碼3010或3011個氨基酸的多元蛋白的開放閱讀框架(ORF),編碼的多元蛋白體與黃病毒有明顯的共同結構:含結構蛋白(包括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和非結構蛋白(NS1-NS5)。
HCV是RNA病毒,較易變異,不同地區(qū)的分離株只有68.1%~91.8%的核苷酸相同,根據(jù)HCV的基因序列差異可分成不同的基因型,目前HCV基因分型尚無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方法,Okamoto將HCV分為Ⅰ,Ⅱ,Ⅲ,Ⅳ四個基因型,按其分型,大部分北美,歐洲HCV株屬Ⅰ型,日本主要為Ⅱ型,亦有Ⅲ型及Ⅳ型,我國據(jù)王宇報道,北方城市以Ⅱ,Ⅲ型為主,南方城市則90%以上為Ⅱ型。
二、丙肝的發(fā)病機制
HCV感染的直接致病作用 許多研究顯示HCV感染者肝組織炎癥嚴重程度與其病毒血癥有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組織炎癥嚴重程度與肝細胞內(nèi)HCV RNA水平的相關性比其與血清HCV RNA水平的相關性更強,使用干擾素治療后,隨血清中HCV RNA含量的減少,其血清中ALT水平也逐漸下降,以上結果提示HCV可能存在直接致病作用,然而,免疫組化研究未能充分證明肝組織HCV抗原的表達與肝病炎癥活動有關,Groff等研究發(fā)現(xiàn),肝細胞HCV抗原的存在并不表示肝細胞內(nèi)一定存在,HCV顆粒,肝病炎癥活動不一定與肝細胞HCV抗原表達有關,而肝組織炎癥與肝細胞內(nèi)HCV病毒顆粒的存在相關,也說明HCV具有直接細胞致病作用,HCV的直接致病作用推測可能與HCV在肝細胞內(nèi)復制,引起肝細胞結構和功能改變,或干擾肝細胞內(nèi)蛋白合成造成肝細胞變性和壞死有關,HCV無癥狀攜帶狀態(tài)的存在,似乎暗示HCV無直接致病作用,但最近報告絕大多數(shù)ALT持續(xù)正常的“慢性HCV攜帶者”肝組織存在不同程度的病變和炎癥,其肝組織炎癥損傷程度與HCV復制水平有關,說明無癥狀攜帶狀態(tài)較少見,并進一步支持HCV具有直接致病作用。
查看更多關于造成丙肝的發(fā)病病因及機制有哪些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