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志賀菌病)
簡述細菌性痢疾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常見腸道傳染病。臨床上以發(fā)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感及粘液膿血便為特征。其基本病理損害為結(jié)腸粘膜的充血、水腫、出血等滲出性炎癥改變。
病因:
1、傳染源 傳染源包括患者和帶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與慢性隱慝型菌痢為重要傳染源。
2、傳播途徑 痢疾桿菌隨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排出,通過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觸,或蒼蠅、蟑螂等間接方式傳播,最終均經(jīng)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標。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對痢疾桿菌普遍易感,學齡前兒童患病多,與不良衛(wèi)生習慣有關(guān),成人患者同機體抵抗力降低、接觸感染機會多有關(guān),加之患同型菌痢后無鞏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間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桿菌之間無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復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復多次發(fā)病。
發(fā)病機制:
痢疾桿菌侵入,在腸粘膜上皮細胞和固有層中繁殖。
1、使腸粘膜出現(xiàn)炎癥、壞死、潰瘍、產(chǎn)生腹痛、腹瀉及膿血便。
2、內(nèi)、外毒素使機體產(chǎn)生過敏反應(yīng),血中兒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質(zhì)增加,全身小血管痙攣、血管壁損傷可引起DIC和血栓形成。此外,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及重要臟器功能衰竭;可引起腦水腫、腦疝;出現(xiàn)昏迷、抽搐和呼吸衰竭。
消化科疾病
- 胃食管反流病
- 胃腸息肉
- 便秘
- 功能性胃腸病
- 炎癥性腸病
- 消化內(nèi)科疾病
- 胃炎
- 結(jié)直腸炎
- 胃潰瘍
- 萎縮性胃炎
- 蛔蟲病
- 腹痛
- 厭食癥
- 蜘蛛痣
- 細菌性痢疾
- 功能性消化不良
- 脾功能亢進
- 老年便秘
- 急性胃炎
- 大便帶血
- 幽門螺桿菌感染
- 食管炎
- 慢性淺表性胃炎
- 腸胃炎
- 膽汁返流性胃炎
- 呃逆
- 潰瘍性腸炎
- 痢疾
- 輪狀病毒性腸炎
- 乳糜瀉
- 十二指腸憩室
- 食道潰瘍
- 食管裂孔疝
- 絳蟲病
- 偽膜性腸炎
- 胃竇炎
- 胃泌素瘤
- 胃石癥
- 胃下垂
- 胃脂肪瘤
- 胃潴留
- 厭食
- 應(yīng)激性潰瘍
- 幽門梗阻
- 胃結(jié)核
- 胃潰瘍性穿孔
- 胃真菌病
- 腸白塞病
- 腸扭轉(zhuǎn)綜合征
- 腸氣囊腫
- 腸氣腫綜合征
- 腸石性腸梗阻
- 腸系膜淋巴結(jié)結(jié)
- 腸系膜淋巴結(jié)炎
- 腸易激綜合征
- 友情鏈接:
- 細菌性痢疾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