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脾功能亢進需要做哪些檢查
時間:2015-02-10來源:求醫(yī)網(wǎng)
脾功能亢進簡稱脾亢,指各種原因造成的伴隨脾臟腫大及血細胞過度消耗的臨床綜合癥。脾功能亢進是一種綜合癥,并不是一種獨立疾病的診斷名稱。專家指出,脾功能亢進是對患者身體傷害非常大的一種疾病,患者在診斷該癥時需要借助一些輔助檢查,這樣才能更為準確的了解病情。
確診脾功能亢進的檢查:
對脾功能亢進原發(fā)病進一步診斷更為重要,宜根據(jù)條件與需要做以下各項檢查。
1.超聲顯像:體檢時脾大在肋弓下未能觸及者,應進一步作超聲顯像探測,超聲顯像對脾臟大小、厚度及性質能準確查知,對脾臟內(nèi)部的病變與臨近器官的關系有協(xié)助診斷的價值。當前超聲顯像水平的不斷提高及其臨床應用普及,對脾功能亢進本身及原發(fā)病的確診起了重要作用,有些疾病已不完全依賴進一步的核素檢查。因此,有學者認為在多數(shù)情況下,超聲顯像對內(nèi)臟的檢查可以部分代替CT與放射性核素檢查。
2.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攝影(CT):CT既可測定脾臟大小,又可發(fā)現(xiàn)脾臟深部及表淺病變。如淋巴瘤,CT常表現(xiàn)為脾內(nèi)有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不均勻實質性影形,密度低、境界模糊;脾臟血管肉瘤表現(xiàn)為圓形、卵圓形不均勻的影形;脾梗死表現(xiàn)為單個或多個三角性或楔形低密度區(qū)。脾與肝同時作CT檢查可以進一步發(fā)現(xiàn)肝臟的大小、性質與脾臟的關系。
3.核共振成像(MRI):這是一種生物磁學核自旋成像技術,它能顯示CT顯像相類似的變化,它主要測定液體在體內(nèi)的分布,化學結構和血流的速度,以顯示其內(nèi)部結構及其變化。如水腫、出血與腫瘤,尤其是在探查門脈或脾靜脈變化方面有一定意義。
4.放射性核素在脾功能亢進中的應用
(1)脾臟容積測定:以51Cr標記紅細胞靜脈注入血液循環(huán),然后定時測定紅細胞在血液循環(huán)中清除率,并測定脾臟中紅細胞阻留指數(shù)。不同的脾大患者,脾臟對紅細胞阻留能力不同,正常值為0.15~O.30ml/g。有人認為肝硬化所致的脾大,脾臟容積明顯增加,對紅細胞阻留能力也增強,脾臟阻留紅細胞能力可作為脾功能亢進指標之一。
(2)紅細胞壽命測定:常用示蹤劑為51Cr,靜脈注射51Cr紅細胞懸液,以閃爍探頭分別測定心前區(qū)、脾區(qū)和肝區(qū)的放射性活度,以后又于24 h及隔天相同位置進行測定,直至心前區(qū)放射性活性減少一半或紅細胞外表半存期為止。正常人脾/肝比例為1∶1,脾/心比例為1.5∶1。肝/心比例小于1∶1。脾臟腫大時,脾/肝增為2∶1,脾功能亢進引起溶血性貧血時為3∶1~4∶1,一般認為脾/肝比例為2∶1時,已是脾功能亢進。正常人紅細胞半存期(T1/2)為26~40天,生存全時間為110~120天,在脾功能亢進時,紅細胞T1/2明顯縮短。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對晚期血吸蟲病34例患者以51Cr測定紅細胞半存期為10.5~19天,平均為19.89天,低于正常紅細胞半存期。
(3)脾顯像:常采用99mTC熱變性紅細胞,113In-熱變性紅細胞或51Cr-熱變性紅細胞,脾顯像檢查的目的是決定脾臟位置、大小、脾腫塊及病變的性質以及有無副脾等診斷。111In-血小板或111In-白細胞也可用于脾顯像的檢查,但因111In價貴,國內(nèi)尚不能普遍應用。以51Cr和59Fe同時標記即可測知細胞破壞及細胞產(chǎn)生的場所與數(shù)量。
查看更多關于確診脾功能亢進需要做哪些檢查的相關常識>>
推薦閱讀
消化科疾病
- 胃食管反流病
- 胃腸息肉
- 便秘
- 功能性胃腸病
- 炎癥性腸病
- 消化內(nèi)科疾病
- 胃炎
- 結直腸炎
- 胃潰瘍
- 萎縮性胃炎
- 蛔蟲病
- 腹痛
- 厭食癥
- 蜘蛛痣
- 細菌性痢疾
- 功能性消化不良
- 脾功能亢進
- 老年便秘
- 急性胃炎
- 大便帶血
- 幽門螺桿菌感染
- 食管炎
- 慢性淺表性胃炎
- 腸胃炎
- 膽汁返流性胃炎
- 呃逆
- 潰瘍性腸炎
- 痢疾
- 輪狀病毒性腸炎
- 乳糜瀉
- 十二指腸憩室
- 食道潰瘍
- 食管裂孔疝
- 絳蟲病
- 偽膜性腸炎
- 胃竇炎
- 胃泌素瘤
- 胃石癥
- 胃下垂
- 胃脂肪瘤
- 胃潴留
- 厭食
- 應激性潰瘍
- 幽門梗阻
- 胃結核
- 胃潰瘍性穿孔
- 胃真菌病
- 腸白塞病
- 腸扭轉綜合征
- 腸氣囊腫
- 腸氣腫綜合征
- 腸石性腸梗阻
- 腸系膜淋巴結結
- 腸系膜淋巴結炎
- 腸易激綜合征
